从大尺度街区,到看上去永无止境的环路建设,中国的城市生长一直都是以服务汽车为核心。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人的汽车购置量与日俱增,这种趋势给城市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街道拥堵,汽车尾气无处不在,让城市住民简直无法呼吸。叶芝的诗正好适用于形容这种城市蔓延:“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一切都离散了;无法维持一个中心。 ” 在“汽油旋体”之后离散的众多事物之一,固然没有汽车文化那么引人注意,但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那就是:可步行性。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高速城镇化,城市化历程仍将继续下去,截至2030年,中国将新增2.5亿城市住民。为了容纳不断涌入的移居者,城市一直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开辟者建设了超大街区,街区面积到达0.5平方公里,这种设计让步行变得越发困难,使步行失去了对住民的吸引力,迫使人们选择驾车出行。2013年,中国情况与生长国际合作委员会对北京、上海和深圳进行的研究发明,82%的受访住民,对其所在社区的可步行性不满意。由于缺少便利的步行线路和附近的便利设施,住民不得不选择驾车出行——超级街区的住民驾车出行的次数,是传统布局的社区内住民的四倍。 而中国城市留下的少数汗青街区,步行空间却得到了良好保护。保护区内的街道往往非常狭窄,不适合汽车通行,因此住民日常出行会选择自行车或更简单的步行。这些社区没有汽车噪音和尾气的干扰,生存网络得以延续。老人们在街角打着麻将,孩子们在各家的门口尽情奔跑——连通的四合院便是他们的游乐场。社区随处可见本土的食品杂货店、饺子馆和烤串摊位——使社区几乎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尽管这种传统的胡同生存带有一种怀旧色彩,但这些社区内包含的街道生存,却越发成为新开辟项目的重要目标。这些社区的可步行性不仅形成了更亲密的社交网络,而且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计划,还可以带来更大的情况、社会和经济效益。 固然中国城市的主流仍然是无序扩张、依赖汽车的生长趋势,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正在得到政府高层的认可。中国2014年公布了第一个国家级城镇化计划,强调了以人为本、步行友好的城市生长的重要性。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生长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2012年公布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到达45%以上。鉴于城市必要容纳的人口之庞大,胡同模式无法推而广之,但这种模式却可以为新开辟项目提供一个契机:了解繁荣的街道生存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人而不是汽车提供空间的重要性。 进入六运小区——广州的一个现代化社区。从远处看,六运小区可能与今天中国的其他住宅项目没有区别。公寓修建采用相同色调,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走进这个小区,你便会发明它与其他社区的不同:迷宫般的小型绿化带,堵住了小区的入口,仅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穿过绿化带后,行人会看到这个小区另一个令人惊奇的特征:在六运小区,公寓大楼的一层,均改造成了一系列商店和餐厅,这与完全仅供住宅或贸易利用的超大街区开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混合用途"区域的划分,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可步行性,住民无需驾车出行购物,可以说在自家门前便能满足日常生存需求。 这些阻挡汽车的简单措施,不仅使六运小区对行人更有吸引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情况效益。中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更适宜步行的城市形态,可使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淘汰29%。(Dongquan, He, and et al. “Energy Use of, and CO2 Emissions from China’s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ector - Carbon Mitigation Scenarios upon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Choic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53, no. 53–67, July 2013. 何东全等。“中国城市客运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交通模式选择的碳减排情景。”交通研究第A部分:政策与实践53,第53-67号,2013年7月。) 这意味着六运小区等类似社区的普及,在鼓励步行的同时,将有助于中国在控制全球变暖的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交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10年的排放水平增加54%,因此,新开辟项目基本城市形态的决策将对淘汰城市排放至关重要。从大众康健的角度,淘汰汽车利用还有助于淘汰PM2.5排放——事实证明,长期暴露于PM2.5之中,将造成严重的康健风险。 固然六运小区只是一个社区,但它却为城市开辟者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榜样,展示了在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中,新的可持续开辟项目如何借鉴传统胡同的可步行性。六运小区作为交通与生长政策研究所(ITDP)“公交导向生长”全球排名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社区之一,对现代中国城市如何实现可步行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六运小区东北765英里的地方,上海有一个较为新近的开辟项目,将六运小区的经验推而广之。新天地是上海的一块步行街。新天地的开辟建设始于2000年代初,旨在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汗青传统,在保留汗青修建和街道的同时,增加现代化的店铺、餐厅和夜店。对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贸易相结合的方式,外界起初不乏质疑,但2006年投入利用之后,新天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天地的成功佐证了盖尔事务所关于重庆市大众空间/大众生存调研的结果:在旧的小型街道停留的人数比在新的贸易大众空间停留的人数多出150%,在有活跃的、开放的临界正面的传统中国社区停留的人数,比在有封闭修建正面的街道上停留的人数多出640%。将传统社区的活力融入新的贸易空间,这为新天地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这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其项目名称甚至演变为一个动词。现在,开辟者会说,让我们“去新天地”(“to Xintiandi”,这里表达“去建设”之意)一个适宜步行的、人性化的开辟项目。 除了贸易上的知名度,新天地也证明了城市形态在促进身材运动进而改善大众康健方面的重要性。对整个上海的一项研究显示,通勤过程中涉及身材活动的住民,患结肠癌的风险降低了50%。( Hou, Lifang, and Ji Bu-Tian.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lon Cancer in Shanghai.”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160, no. 9, 2004. “上海的通勤身材活动与结肠癌风险研究”。《美国流行病学杂志》160,第9期,2004年)从更宏观的康健角度看,最近对上海和杭州进行的一项调查发明,在更适宜步行的社区,住民身高体重指数(BMI)更低。这意味着,城市形态对人们的运动和体重均有影响。 这些开辟项目很好地证明了如何在中国增强城市的可步行性,但未来的城市开辟项目必须抓住机会,从行人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城市形态。例如在六运小区和新天地,汽车控制和有吸引力的大众空间均是这种城市形态的关键组成部分。但要完全实现社区的可步行性,必须保证住民的所有需求均可在不利用汽车的情况下得到满足,因此混合用途区域计划和良好的骑行与步行路线以及高质量的大众交通,同样至关重要。要实现活跃的步行生存,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中国的城市可以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提出的“步行化指数”作为一个良好的起点,深入了解自己必要做出哪些方面的改进,以及在安全便利的步行情况方面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 固然这个过程必要越发详细的计划和更有效的管理,但鼓励步行而非驾车出行所带来的好处,对中国城市的情况、经济和社会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胡同街道和许多新开辟项目,如新天地等,已经实现了可步行性,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十个纽约市大小的这样的空间,因此,循序渐进地推进这一生长历程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