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仅仅是名字上的变化就显露出滴滴不一般的野心,显然滴滴的业务大饼是越画越大了。 滴滴当然有资格有这样的野心。 ![]() 滴滴出行副总裁 朱磊 在第14期“上交创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滴滴出行副总裁朱磊分享了这些数据: 1.平台用户3亿、车主1500万、日均订单1400万。 2.1400万的日均订单数已经凌驾美团、大众点评,在中国互联网界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 3.1400万的日均订单只占到整个出行市场的1%。 1400万和1%这两个数据让滴滴兴奋不已,一方面,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出行领域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另外一方面,整个出行市场的天花板还远远望不到头。 滴滴看到了来自麦肯锡的数据,这更让人兴奋: 2010年,整个互联网制造的GDP占全部的比重约为2%; 到了2025年,互联网生产的GDP将占比凌驾50%。 为了开拓新的市场,滴滴不停在想,除了交通市场以外,新的增量市场到底在哪? 而最直接的答案则是:汽车市场。 传统汽车市场有肉可啃? 为什么是汽车市场?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二大支柱行业(第一为房地产),不仅满足了大量就业、也贡献了国家GDP的重头。 滴滴看重了汽车产业,那汽车产业会看上滴滴吗? 于是,他们有了这番研究: 现在,所有的汽车制造厂商例如宝马、奔驰、通用、日产、福特都在举行一些关于汽车互联网、主动驾驶技术、分时租赁方面的研究和动作; 另一方面,国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也没有闲着,以UBER、百度、谷歌、亚马逊、FaceBook、特斯拉为代表互联网企业也在举行相同的研究,尤其是主动驾驶和汽车共享经济方面。 因此,一种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正在朝着同一个目的融合。 已往十年间,中国的汽车产业有了什么变化? 2000年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市面上出现的车型只有桑塔纳、捷达这种; 2000年-2015年,汽车发展进入黄金阶段,车型数量扩充到了853款,增幅为8.5倍; 2015年-至今,汽车产业发展放缓,4S店倒闭潮开始涌现。现在,只有50%的汽车经销商能保持盈亏平衡的状态。 总的来说,传统汽车行业已经面对许多基础性、结构性的题目。一方面,对付用户来说车型数量已经提升了至少8.5倍,他们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车型选择题目;另一方面,已往新车销量已经达到历史峰值,经历了波峰之后,必然就会迎来波谷,汽车厂商的销量整体滑坡7%。 怎么啃? 为了要啃上“传统汽车行业”这块肉,滴滴就在思考两件事: 1.选择什么时机进入产业? 2.进去以后做什么? 时间方面,滴滴选择在2015年,整个汽车产业最低迷的一个时间点; 而内容方面,滴滴则选择了“试驾”业务: 2015年年底,滴滴出行上线了“试驾”服务,正式从一线都会开始布局汽车试驾业务。其后,滴滴将“试驾”业务逐渐下沉,覆盖到二线、三线、四线都会。 滴滴发现,传统4S店卖车这种模式已经出现许多弊病和痛点: 第一,中国有几万家4S店,每天可接待的试驾频次只有十几个,从而效率甚低、成本甚高。 但如果滴滴来做这件事变,它可以让体量扩充到200倍,从而提高试驾所带来的订单转化率。 第二,传统上,用户购置新车依靠的是用户口碑,而口碑的传递半径非常有限; 而滴滴天然就裹胁着大量流量,它裹胁的流量大多数是尚未拥有车的潜在购车群体。 许多人说滴滴做的这件事变看似没有技术门槛,但那些隐形的坑却也不少: 1.对付1500万司机的管控本领,对付400多个都会车辆的调度本领; 2.大数据以及数据闭环的优势。 滴滴可以收集到同款车在不同地形都会的实际驾驶数据,例如在上海的和在成都的,从而分享给目的购车用户。 与肉和平相处 朱磊认为,“2010年之前大家听到的互联网概念更多的是一些激进的词,比如颠覆掉某个行业、改造某个产业。但在2010年以后,随着分享经济兴起,我们谈的更多的是传统行业怎样跟互联网行业结合,互联网行业怎样切进传统行业,怎样找到合适的机会去做产业提升,怎样与长处主体和平共处,怎样吸引他一起往前走。” 对付滴滴而言,他们做的事变就是把曾经那些不可控的人、事、物都可控化了。对付司机而言,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付都会治理而言,各地的交通都可以数据化治理。在所有的商业模式里,他们不停看重和长处共同体一起走,并把这点看成是共享经济的本质。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创业邦,如需转载请联系创业邦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