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ItTalks》,作者:魏武挥。 我们日常会话中,也经常会用到“平台”二字,好比说,某人参加某活动发言,会说“感谢主办方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平台在这里的使用,和本文所要探讨的“平台”,完全是两回事。本文要提及的平台是:作为一种贸易模式。 作为贸易形态的平台,很难一蹴而就,这话的意思就是:很难凭空打造出一个平台来。平台的演进,大致遵循着这样一个路线:工具、渠道、平台,最终成为:入口。 平台之初,是一个工具,为解决某个题目所诞生的一个软件产物:桌面互联网里,你也可以称之为网站,而在移动互联网里,你也可以称之为APP。 一类工具产物有一个特点在于:假如只是用户和它两个角色,这个工具就很难完成什么工具。音乐播放器这种工具这一点特别明显,假如你不去找点MP3之类的音乐文件,这款播放器自己没有任何价值。 另有一类工具产物,必要用户深度参与。好比说笔记类产物、Office套装。不那么恰当地套用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的分法,前一类工具可视为“热工具”,后一类属于“冷工具”。热工具用户点点鼠标就可以了,冷工具必要用户开动大脑。通常来说,前者用于休闲,后者用于工作。 早年工具类软件的贸易模式都是“收费”,厥后有了互联网,逐步出现了一种免费+告白或者收费的模式:功能全部有,但有告白。假如不想看告白,缴费——这也是很多共享软件走的路径。通常来说,越是庞大及越是瞄准特定人群的工具,收费的可能性越大。好比SPSS这种一般只有搞研究的人才会用的软件。庞大,意味着必要学习,学习意味着学习成本,轻易抛弃不得。特定人群意味着有特定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意义上是刚需。 但大众型的工具就不好讲了。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在早期做过一个邮箱客户端Foxmail,在网络人口不外数千万的当年,居然拥有五百万用户,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但Foxmail很快沉寂了下去,本日还在用这个软件的人,怕是已经不多。类似的另有一堆的下载工具,网络蚂蚁、网络快车等等。 做面向纯工具的模式很容易被大公司击溃,或者说被有别的资源的大公司使用捆绑的方式击溃。Netscape就是非常经典的例子。纯工具开始逐步转型,一个方向就是:成为一种渠道。 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狂风影音,作为一个视频播放工具,它非常著名。不外,08年的时候,狂风的冯鑫意识到了题目,据说他认为单纯靠这个工具而来的用户价值只有1分(假如总分是10分的话)。厥后狂风影音开始进入“视频内容供给”的范畴,固然限于实力所限,能供应的内容总量上比不外优土、搜狐、爱奇艺之类,但绕开“首播”、“独播”的高额采购,大体上也能基本满足视频观看需求。在移动范畴中,狂风影音这款APP还可以搜到来自优酷(好比万万没想到)、搜狐(好比生活大爆炸)的独家内容,算是在搞视频聚合了 。 第二个例子是迅雷,作为一个下载工具,同样非常著名。早些时候,eMule下载更受欢迎一些,但随着盗版清理,Verycd转型,离开了内容的支持,纯工具便会出现题目。迅雷厥后推出了“迅雷看看”的视频服务,使用迅雷下载技术,还可以支持下载。迅雷在一大堆下载工具之死中杀了出来,本日的迅雷,已经不能再视其为一个“纯工具”了。 工具升级为渠道的必经路径在于:用户使用这个工具所消费的内容,与工具自己有着长处干系。作为一个音乐播放器,iTunes就和内容供应者有着很强的长处干系——事实上,我们本日已经很少把它看成是一个音乐播放器,更多的视其为一个音乐商店。到了这个份上,工具成为了渠道,用户对其依赖度会更强。 但事情没有完,因为渠道并不是平台,渠道另有再升级的可能。 渠道只是单一的内容推送,尽管根据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可能做到所谓的精准推送,但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假如这个渠道不能做到垄断性优势的话——无论是在用户端的垄断,还是在合作伙伴前的垄断——被抛弃是很常见的事。但假如在这个渠道上再置入一点工具,好比,进行“社交”,那就完全不同了。由此,渠道开始向平台转化。 所谓平台,应该包括四个元素:海量端点(在中国,可能必要一亿用户或使用者)、统一运营规则(标准化接口)、吸聚(能够让用户重度参与产生信息),以及,重组。 重组是最困难的地方。微博做到了前三点,但用户与信息的重组上出现了题目,好比说,用户被太多的无关信息所干扰,他们并没有感觉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微博全盛时每天要产生数亿条信息,重组不佳造成用户的困扰,平台优势逐步就开始减弱。 当一个平台将海量信息重组得更好,然后成为高频使用时,“入口”,便产生了,这种平台会真正意义上形成“生态”:也就是有海量的第三方进入从中获取他们的长处,并与平台形成长处干系。成为一种生态的平台,从贸易历史上看,即便出现衰落,也很难一朝覆灭。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显然是一种入口,而且即便在桌面互联网上行动迟缓、移动互联网上更是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依然依靠强大的windows生态,瘦死骆驼还是比马大。而反观诺基亚,它固然一度是全球手机霸主,那由于从来没有出现过诺基亚生态,从天堂堕入地狱,也就是短短几年的事。 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真正能成为生态型平台公司的,其实非常少。坐拥数百万卖家的阿里显然是一个,3Q大战后极力推动生态建设并握有微信这张移动互联网门票的腾讯也是一个,百度事实上只能算半个,至于别的公司,距离生态型平台的终极目标,依然道路漫长。(文/魏武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