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条人文主线破解“异地化管理”难题——崇尚标杆企业的“文化管理”是中小企业的运营误区

查看: 753 | 评论: 0 | 发布者: qxvie

放大 缩小
简介: 当我们困惑企业异地发展,管理半径加大了,管理的有效性的效力开始递减,寄托于企业文化管理的时候,一个看似普遍的问题也预示着我们的企业管理应该升级了。 ◆混沌:强调“文化管理” ...

当我们困惑企业异地发展,管理半径加大了,管理的有效性的效力开始递减,寄托于企业文化管理的时候,一个看似普遍的问题也预示着我们的企业管理应该升级了。

◆混沌:强调“文化管理”,减少集团企业异地有效管理半径

关注企业战略、结构、制度、技能;共同价值观、风格、人员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前者是美国式的理性“硬”管理,后者的关注是日本式“软”管理风格,尝试与结合还是问题多多。一些企业认为是“文化管理”的强化不够,而戴欣明认为更多的是“人文管理”的缺失。

基于价值观的“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其实,这种管理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强势母体文化的企业比较适合,诸如万科、中海等集团公司。但是对于地产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来讲,在母体文化欠缺的情况下,真正能够起到管理效力的是“人文管理”,因为“文化管理”是由上之下的“管理模式”,而“人文管理”正好相反。

“文化管理”强调的是成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于成员属于被动性管理,强调的是企业文化的传承,成员需要或必须要接受的“制度”之一,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人文管理”,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的管理,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人性需求,激发其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属于参与式管理。

文化管理在强调共有价值观的同时,忽略了人性的一面,一味地强调“文化管理”其实是在减少异地有效管理半径,关注人性的“人文管理”是没有界限的,人性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客户的尊重;“人文管理“是体恤人内心灵魂的管理。

◆作茧:“文化”与“人文”是价值观与人性的对垒

“员工万科化”是很多企业认为这是标杆企业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简而言之,是诸多企业想把管理“做成”简单化的一种潜意识行为。

如果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如果说那些“标杆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那么的优秀就不应该在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更不可能与“质量门”沾边。这也说明企业“文化管理”不单有形式的状态存在,还是有局限的,为了“文化管理”而存在,反而是“文化管理”限制了企业异地发展与管理,因为“文化管理”对人性的尊重是有限的,往往是企业我行我素,“质量门”就是忽略置业者的存在的佐证之一。

涉及到人的管理,首先就会遇到价值观的撞击,中小企业的文化会随着老板本身的不同而不同。

大企业的文化,由于企业的相对公有性,文化可以上升到制度层面解决,甚至成为抵御外来诉求的一种手段,暨“店大欺客”,遇到质量问题反而大企业拖拉。

从个人角度,有的人就是为了“遵守”而“过来”那些“标杆”企业工作,进而实现自己工作仕途上的“成功”;在简历上实现漂亮的一笔。

◆误区:异地拓展,应该谁给谁“洗脑”?

企业是个容纳不同人不同文化的“社区”。

企业存在的目的最重要之一就是盈利,一切以赚钱为目的,围绕这个目的就必须能够容纳不同文化的存在。

通常,一些企业自认为有了很好的“文化管理”体系,经常给成员“洗脑”;“洗脑”是基于企业有强大的品牌力下的行为,有其特殊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很有可能就不适合,有时,反而需要这些人给企业“洗脑”。

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小的变革,当企业没有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本身就会产生惰性,对市场的反应迟钝,所以企业要不时地需要一些外来的文化,形成撞击。这样反而形成一个特有的文化;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具有包容性。

没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常见的弊端,而这正是目前“文化管理”中的最大的问题之一,这在异地化管理的过程中会非常突出。

◆探究:异地管理重在分“层”解决人的“需求”冲突

不同区域的群体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变化,这些可能是半年、一年,有的是几年的时间。

企业在用人时,当人员之间,或者不同区域人员对制度的认可不同时,与其说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更应该说是不同需求的冲突。

“文化管理”是希望以我(企业)为中心向外画圈,这个圈子能划多大,似乎效力就有多大;企业高层的工作就是在努力制造自己的“文化炸弹”,还希望是个核弹,在爆炸的时候,冲击波能够波及得更大。

“人文管理”所遵循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更多是智谋,有时甚至是一种忍让精神,是一种包容态度,是尊重,是认可,是信任……重在解决双方的需求,很多需求往往不用通过“战斗”就做到平衡;在企业初创期,这个“平衡点”会移向个体多一些,在企业比较完善,特别是有规模时(比如标杆企业),这个“平衡点”就会移向企业方面。

解决异地管理问题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层”解决人的“需求”冲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人才战略,特别是“人文战略”。

例如:一个没有结婚的,或者家庭已经很稳定的项目经理,你把他派到什么地方对他来讲是件好事,特别是没有结婚,没有异性朋友的,对于他们来讲这很有可能是寻找对方的一个重要途径,反之既然。

那些遵循上下班时间的人,就应该安排在那些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岗位。这也同报酬体系有关,有些人不管什么样的薪酬,都想按点上下班,管理者就不应该强调他们做弹性工作的岗位。但那种希望员工什么时候,甚至老板晚上宵夜后突然兴趣来了就希望下属们都在办公室“恭候”也是不现实的。

◆出路:从三条人文主线入手,破解“异地化管理”难题

在中小房地产企业中,因为有三类人,所以基本上会形成这样的三条主线。一是亲戚,由于这些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是老板创业型,自然会把他们的亲戚笼络过来,以加强核心关节的管控;二是朋友,其实是“亲戚化”的分支,有些是市场化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得到老板的赏识,成为员工加朋友的关系;三是市场化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占大多数,越是基层,这些人越多,基本上是招聘过来的人员。

这三类人的存在形成特有的“人文环境”,并且形成无数个“人文组合”,这个调节与平衡预示着管理的难度,而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艺术。

一些发展中的房企多是在这三条主线上下功夫,应该说那些情商比较高的老板多是这样做的。但这只是锻造一支优秀团队的基本,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三类人不同的需求出发,尊重他们存在的价值,从人文因素角度来分析这些人,而这种分析是没有太多的框架可以借鉴。这三条主线就是“人文管理”的主线,暨如何做到对这这三类人性的尊重。

能实施“文化管理”的企业,其实是对管理者情商的要求,一个没有情商的管理者即使对“人文管理”有所认识,但是也不能很好的、有效的执行。

这三类人中也有“头头”,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正式组织,但这却是很多老板所不希望见到的,这样的老板很难做到轻松管理。明智的老板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这些组织往往是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应该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进行融合。

◆破茧:“人文管理”是解决“文化管理”局限性的钥匙

我们在讲为什么广东人会做生意?因为他们有个宗旨,只要大家在一起可以赚钱,什么都可以忍受,而东北人会认为,不对撇子(合意),宁可不赚钱也不合你合作。广东人的做法是人文思路,东北人的做法是文化思路。

管理,主要还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看上去很强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加班,但是企业就是不赚钱,这个管理也是失败的。

文化乃至人文管理是渗透在企业运营中的精髓,不能本末倒置。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招人的时候,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在入职之前就应该让他们(她们)知道制度;“文化管理”前移(岗前集训,高层要单独交流等),当他们入职之后,应以“人文管理”思路为重点……

不管遵循什么样的管理,不能够走形式,当“文化管理”大行其道,特别是视“标杆企业”的“文化管理”为法宝的时候,也正是“形式化”的开始;只是从企业的角度想问题,订制度,制造企业的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强行地传给企业成员,往往这些或是某个领导者的个人思维及意愿,却冠冕堂皇地成为的企业文化,进而走进了“文化管理”的误区。可想而知那些军人出生的企业家,并崇尚军事化管理的企业还有那个存在于世……

(作者:工商联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常务理事,戴欣明工作室 首席战略顾问 戴欣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