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磅推荐:一代“电子宗师”赵晓光的10年投研心路(下)

查看: 562 | 评论: 0 | 发布者: robot

放大 缩小
简介:   作者:赵晓光 来源:新财富plus   请阅读相关文章:重磅推荐:一代“电子宗师”赵晓光的10年投研心路(上)   2015年:大并购时代与软硬的分歧   2015年,互联网浪潮继续如火如荼。尽管海外 ...

  作者:赵晓光 来源:新财富plus

  请阅读相关文章:重磅推荐:一代“电子宗师”赵晓光的10年投研心路(上)

  2015年:大并购时代与软硬的分歧

  2015年,互联网浪潮继续如火如荼。尽管海外的互联网巨头们传统业务都出现瓶颈,云计算成为微软和亚马逊的新成长点,谷歌和facebook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但中国的互联网浪潮却如火如荼。与围绕互联网+的炒作伴随的是,资本运作的大浪潮在各个行业展开。以至于80%LED封装企业向教育和传媒转型,以至于2015年电子股的股价和业绩出现负相关关系。

  案例三十一:VR的顿悟

  科技产品的成功,究其根源,要么是提高社会效率,要么是提升用户需求。硅谷创业者思考问题,总是以此目标为导向的,而非以赚钱和商业模式为导向。

  因此,对VR和AR,研究再多,不如去年初谷歌战略的朋友送我去机场路上的一段话“你想,如果每个领域最好的老师,能够同时对全世界上千万学生讲课,每个学生都感觉老师在面对面讲课,整个世界在某个领域的教育水平就将获得大幅提高”。

  而这,是比看电影和玩游戏,更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去年初至今,十多篇深度报告推荐VR和AR的原因,我们相信社会将因此获得生产力的新一轮革命。

  大道至简。

  VR和AR最终会走向融合,以MR形态展现。但AR代表的投影和光场显示技术,最终将替代VR代表的显示屏技术。

  案例三十二:后模组时代-材料、设备和芯片

  产业发展的顺序,一环扣一环,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有了第二步,才有第三步。这也是在过去十年,我们听过那么多新材料、新设备的故事,而鲜有成就,但在过去两三年,密集开始突破的原因。我们在2015年“材料和设备齐飞”的报告曾有详细论述。

  关于材料产业,有三点很重要

  1、材料和设备息息相关,很多材料企业的设备都是自制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在日本封闭起来,导致我们必须同步追赶。

  2、新材料的发展往往是一个较长的周期。一个更现实的机会,哪些材料,日本企业在做,中国企业还不能做的,替代空间足够大。材料的替代,先易后难,逐步深入。

  3、模组产业中国崛起后,材料产业发展难度大幅降低。而伴随人才引入和资本整合,速度会加快。记得上次在张江,和一个化工公司董事长交流,他很自豪的跟我介绍从各家跨国公司引入的人才的情况。先有人的变化,才有企业的变化。

  过去一年,我们发现传统的化工和机械行业,越来越多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开始突破,我们相信,这就是五年前的模组产业。

  案例三十三:牛市中被遗忘的两件事情

  新兴行业上涨两个过程,基于预期的上涨和基于基本面兑现的上涨,智能手机如此,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启蒙运动”也是如此。尽管不合理,但因为处在上涨第一过程,又在并购的大浪潮中,有其必然性。

  于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一年的牛市,我们见证了太多十倍的牛股,见证了一批公司创出08年以来的新高。于是,我们忘却了两件事情

  第一,对推荐后30%-50%上涨的机会的推荐,敢于在下跌后推荐的素质。

  本人一直有一个理念,这个世界永远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而多数人的行为是追涨杀跌。要成为少数赚钱的,必须敢于在下跌中找机会。然而这一年,动辄几倍的涨幅,让多数人成为趋势投资者。

  而这,其实是2010-2013年我们获得市场认可的最重要素质。

  第二,对炒作的产业,进行数据的验证和逻辑的验证,而不是靠科普文章来推荐。

  比如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大潮,我们要意识到,迄今为止,当某个产业链,涉及主体超过三方后,其互联网模式是很难成功,因为涉及利益太多,每个环节都想成为赢家,这跟传统商业模式下合理的自然分工和分成不同。唯一还算成功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因为涉及产业链环节主体只有三个:资金提供方、资金使用方和平台方。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在于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动辄涉及6-7个主体,要统一在一起,就几乎不可能。2015年炒作的,究其本质,是教育信息化和医疗信息化。

  长期看,这些领域消费者的痛点必须要解决,也必须要通过新的分工和分成模式来实现。

  每一次危机后,都回归对业绩的重视。2008年11月中航光电7元涨到35元,2015年7月,又是中航光电20元一个月涨到54元。逆转之王,非他莫属。

  案例三十五:软硬的分歧

  2015的互联网浪潮,让所有人都知道风口、入口、流量、平台等等。其实互联网最重要的,是粘性。没有粘性,即使有入口、有流量、有用户,也都是暂时的。

  而在国内将互联网+作为救世主时,硅谷已经围绕硬件在紧锣密鼓的布局。谁多谁错?

  我们沿着数据流的方法进行分析。所有科技企业,核心就三个事情,拿到数据,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过去智能手机端产生的数据,是单位智能手机产生的数据属性*智能手机用户数*单位用户每天使用时间。如果将这一问题拆分,我们发现智能手机产生的数据,相比五年前,没什么不同,无非就是位置信息、触摸信息、指纹信息、图像信息、语音信息、文字信息等;用户的渗透率也到饱和,用户数量难以增长;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也从2小时到10小时,手机已经占据用户的24小时。因此,移动互联网的的数据来源遇到瓶颈。

  在此背景下,有三个方法解除这一瓶颈

  1、线上到线下信息化的方法oto和saas,但oto最后沦为烧钱的游戏,不可持续。Saas大有可为。

  2、过去五年,移动互联网还有一个巨大的金矿,即摄像头产生的图像和视频数据,但采用传统结构化分析方法,无法实现,人工智能是实现的路径。苹果和谷歌,近期在人脸识别上取得让人欣喜的进步,明年将硬件结合后,会更接近临界点。

  3、硬件创新产生新的数据。而这也是,硬件未来越来越重要的根本,无论是传感器技术还是智能汽车、智能视频、智能音响、可穿戴等新的硬件产品。

  总之,软的创新遇到瓶颈,硬件的创新越来越重要。新的硬件时代,即将到来。

  而与此相伴的是另外一个话题,当软硬紧密结合后,互联网企业做硬件和硬件企业做互联网谁会胜出?

  1、中短期硬件企业胜出可能性更大,但长期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近期谷歌发布的五件硬件产品,相比之前已经显著进步。

  2、具备硬件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如亚马逊、微软,都会有成功的产品。

  3、对于无硬件基因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与硬件企业合资合作模式,会成为趋势。

  案例三十六:三大金矿时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逐步总结出来未来最好的三个方向: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和半导体。看这三个行业最大的感受是,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我们看到的逻辑,会不断深化和演变。对新兴产业需要不断跟踪,不仅要跟踪拐点,更要寻找结构化的机会。

  虚拟现实的推荐经历了质疑、看好、再次质疑的过程。2015年我们看到的是VR,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AR技术,汽车电子,一定有看不到的机会。2015年,我们看到的只是特斯拉、新能源电池和无人驾驶。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汽车供应链体系的革命、汽车外观创新的机会。

  半导体,2015年我们看到的是芯片国产化的逻辑,2016年,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生态的逻辑。

  读从0到1这本书,对我们理解新兴行业和新兴行业投资,会帮助很大。

  2016年:硬件和业绩双双王者归来

  能够形成共性判断的逻辑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尽管它经常是错的。比如“智能手机饱和了、硬件就没有机会”的逻辑,不过你多么有逻辑和善辩(比如“越是换机周期,创新约会加大,机会越多”的逻辑),都无法改变这一定性判断,无法改变硬件在某个时间段的萎靡,必须通过时间来验证。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共性判断是是股价决定因素“的事实,更要尊重时间。

  2016年,我们不仅看到5G、玻璃、OLED、半导体、AR、汽车电子、物联网、音响等硬件产业趋势形成的过程,更高兴的看到,在连续两年业绩和股价不相关甚至负相关后,进入正相关阶段,所谓,物极必反。硬件的重要性被资本市场重新认知,5亿左右净利润的准白马集体上涨,白马股也取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另外,沉寂多年具备周期性质的电子公司,面板、PCB、LED也出现涨价。新一轮硬件周期来了吗?

  2016年,资本运作后遗症开始显现,无逻辑的泡沫开始证伪。

  案例三十七:创新,永远在人机交互且在遍地开花

  回顾电子行业这十年,我们看到各种创新的故事和技术,最终,真正为消费者认可和买单的,都是在人机互动。而真正有爆发力的机会,也是做人机互动产品的公司。

  苹果是深谙此道的专家。从触摸屏、声学、摄像头、土豪金、双摄像头,到未来的玻璃外壳、人脸识别、oled、微投等,持续沿着人机互动、输入输出革命展开。(2010年我们曾有一篇报告“输入输出革命”)。

  而每一个输入输出的创新,也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双摄像头,未来将带来的世界从二维向三维的升级。而人脸识别,带来的是图像识别和视频识别技术的一大步。

  也正因为此,我们发现,输入输出环节公司的爆发力和附加值,要始终大于里面“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被动元件、PCB、分立器件等。一直有一个合适的比喻:里面即使用黄金,消费者也不会因此买单。而这些特性,也决定了不同环节的公司,股票特性的不同,比如触摸屏、显示、cnc、玻璃公司有爆发性,而被动元件公司如顺络电子就是一个长线稳健、逐步追赶的成长公司。

  让消费者能感受到,一定是创新的首要任务。

  案例三十八:半导体浪潮开始启动

  十年一个轮回,十年前作为电子分析师,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各种纷繁复杂的封装工艺和制程技术,然并卵?十年后,我们发现,半导体发展的各项条件都有过了临界点

  1、人的因素,主要全球半导体公司中国区甚至亚太区总裁或高管离职,加盟本土公司。半导体人才是最聪明的,他们的走向代表了产业的趋势。

  2、资本的因素,资本市场提供足够的估值溢价和资金,用于扩产和资本运作。资本是逐利的,A股的溢价,自然吸引优秀的海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

  3、市场的因素,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崛起,苹果和三星之外,清一色中国企业的身影,而模组产业也为中国企业的崛起提供坚实的下游保障。而在军工、工业等领域,也培育出本土供应链。

  4,技术的因素,半导体技术进步逐步放缓,为后进者追赶提供天时。人才的加盟,也补足技术的差距。技术进步的放缓,是最被忽视的因素。

  5,商业模式的变化。当半导体与人工智能结合后,芯片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外资企业单靠技术的优势难以打开多样化的本地市场,中国企业在渠道和生态的优势,补足在产品的差距。

  从产业看,短期的供需向上景气周期,长期的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都是半导体价值被重估的因素。

  案例三十九:被误解的京东方

  从十年前只知道融资和烧钱,到如今成为全球面板价格掌控者,京东方有两点被误解

  1、每一轮产业的崛起,伴随的是价格制定者的换位。2003年,韩国面板产业崛起,他们成为价格制定者和价格战发起者;2007年,台湾面板产业崛起,他们成为价格制定者和价格战发起者。如今,京东方已经成为面板行业价格制定者,过去一年半,京东方通过市场化价格行为,成功完成行业洗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周期变化,更应看到谁掌握定价权。四季度开始,公司将进入业绩的持续收获期。

  2、京东方的更大意义在于,为面板甚至光学上游,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材料和设备公司。康得新、东旭光电的成长,都是京东方最早扶持。产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是简单的有设备、成本低、服务好,就可以解决问题。

  借此讨论下先发优势和先发劣势。科技行业,应该是先发优势为主,否则如果是后发优势,就没人愿意赶在前面创新,都在后面等着模仿,产业谈何进步。

  但如果永远是先发优势,后进者不存在赶超的可能性,也不利于产业进步。正确的结论是,在产业规则确定后,先发优势;当产业规则改变后,往往是后发优势的机会,比如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和变慢,都是后发优势的机会。中国面板产业和半导体行业的进步,也是源于原有体系下技术创新速度的变慢。

  案例四十:信维通信和硕贝德的比较研究

  信维通信和硕贝德是两个天线公司,中国优秀的公司总是出双入对,海康大华、歌尔AAC、德赛欣旺达、蓝思伯恩、立讯长盈等等,说明这些领域的突破,并非偶然。

  信维通信和硕贝德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径。

  信维通信是先内后外的节奏。

  硕贝德是先外后内的节奏。

  企业发展有不同的路径,整合肯定是其中的重要方式。整合包括人才整合、渠道整合、设备整合和资产整合。理想的模式是,

  企业整合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强对弱整合,本身管理、客户和技术强的企业,整合整体偏弱、但有某个技术或者客户优势的企业。这类模式,往往会被“弱”企业拖累,更好的方法是直接人才引进,而非并购。

  二是强对强整合,双方实现人才、技术、特别是渠道的共享和最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弱对强整合,这类模式下,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特别顺利,强企业带动了弱企业,向弱企业反向带来管理、人才和渠道;另一种是弱企业拖累强企业。

  补充下,在手机设计最开始阶段,有两个产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发,一是声学,二是天线。这两个环节设计出现问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这也是声学和天线行业客户粘性最强、格局最清晰、行业最集中的原因。而中国声学和天线厂商,在和日美企业pk中,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策略以及人才的引入,最终胜出。

  相信经过三年的整合,硕贝德也会回归新一轮成长

  案例四十一:汽车,你没看到的逻辑

  看完整个智能手机的历程,再去看汽车供应链,电子分析师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角。

  如今的汽车供应链,和当年诺基亚摩托罗拉时代手机供应链何其相似。

  如今的汽车和当年的手机,都是分工专业化体系下的封闭模式。在手机行业封

  闭时代,中国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机会的。苹果打破这一体系,引入并培育一批优秀的大陆供应商。

  汽车工业体系是严格按照分工专业化模式,在汽车电子,主要的总成系统被博世、德尔福、法雷奥、大陆、伟世通等。这些系统厂商掌控了上游电子零组件的采购和定价,并获得相当可观的超额利润,同时也要为产品质量高度负责。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两个

  其一,汽车上游的超额利润,被系统分包商获取,音响为例,经过系统商后,价格增长2倍以上。

  其二,由于要维持价格体系稳定性,中国电子厂商很难获得进入的机会。台湾电子产业发展这么多年,能够成功进入汽车工业体系的也凤毛麟角。而一旦进入,利润水平相比消费电子业务,都有大幅、甚至几倍的增长。

  而特斯拉、未来的苹果的进入,将采用垂直采购的模式,打破这一体系。一二级供应商数量从200家增加到600家。传统的系统厂商的抵制和特斯拉的模式(按照传统厂商,100万的售价,特斯拉售价50万,必然要降低成本),决定了传统体系的冲击。而中国电子供应链,正好在苹果五年的扶持后,如沐春风,加速崛起。

  必须意识到,手机供应链的生产难度是高于汽车的,汽车的核心在于稳定性,而稳定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工业生产体系的导入解决的。之前无法突破,核心的秘密就在过去分工专业化的体系。

  大陆电子企业,正在加速进入汽车生产体系,大陆电子企业的筹码,左手是苹果培育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智能化技术,右侧是资本运作实现海外优秀产能的整合。

  基于此逻辑,我们相信,下一个五年,将像智能手机一样,产生一批新的200亿市值的汽车供应链公司,中国制造业将在智能汽车时代崛起。

  而这,是比单纯讲无人驾驶、讲新能源电池、讲车联网,更宏大的机会。

  另外,汽车的创新,智能化、互联网化是长期方向,但按照“人机交互是创新第一法则“的原则,外观创新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方向。我们看很多外资车厂的经典车型,都是十年没什么变化的。未来,如何把车做的更酷、更炫、更时尚,是车厂竞争的关键,因此激光技术、3D打印技术、玻璃技术都面临机遇。3D打印,就是典型的过去一直缺乏杀手级应用带动,无法跨过产业临界点的行业。

  案例四十二:光学的革命

  人机交互中,能让人感受到的环节在听说、在观看、在触摸,而“看”是最能带来直观感受,也是包含信息最多的环节。未来硬件技术的创新,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和人的连接,过去人的连接是文字和语音,未来是视频。站在社交高度理解视频技术创新的价值,才是最高的高度。

  上一轮移动互联网中,有且只有一个金矿还未挖掘,即图像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提取。

  未来,通过视频革命,重新定义人和人的连接,重新定义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社交、互联网商务。

  而从硬件角度,中国电子企业在全球前沿产品的切入程度,相比智能手机时代,又进了一大步。

  关于视频革命,我们前后有十多篇深度报告,可以参看目录。

  案例四十三:5G,不必等三年后再投资

  记得4-5月和产业朋友及客户讨论5G,大家都觉得太遥远,是2020年才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坚持深度报告推荐,主要是基于几个逻辑

  1、5G是个大机会,带来的是移动互联网彻底进入视频时代,带来物联网产业真正发展的机遇。既然股价还没反映,现在推荐,没什么风险。

  2、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创新乏力背景下,加快推动5G,不仅会带来手机厂商的换机,更带来视频流量的大幅提升和运营商的ARPU值,他们都有动力加快推动。

  3、对中国政府来说,抢夺5G技术制高点,非常重要。

  4,事实上,如果潜心进行产业验证,无论是高通还是运营商,都在加快布局,产业会从2020年提前到2018年,而设备厂商和天线厂商,会进一步提前。

  总之,股价还没反映的机会,更乐观一些;股价反映的机会,更审慎的论证。

  5G,中国会迎来新一轮走在前沿的机会。

  案例四十四:看业绩不等于低估值

  投资研究,最大的痛苦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这也是其魅力和乐趣所在,我们要及时发现不同风格之间的变化,不断找到新的洼地。

  寻找异常值和异常趋势,是证券研究的最主要工作。均值回归,是信念问题,

  经历2016上半年的各类创新机会的轮番带动,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中间市值的子行业龙头是领涨公司。到6月份,100亿市值1亿利润,200亿市值公司5亿利润,400亿市值公司20亿利润。也就是是100、200、400亿市值公司估值比为5:2:1。可以明显看到,投资机会跟市值的异常现象,表明,在中间市值公司上涨后,机会在偏大市值公司。

  也正在此背景下,过去一个季度,信维通信、欣旺达、长盈精密、长电科技、歌尔股份、大华股份获得更多超额收益。

  反复强调的是,看业绩不等于低估值。你很难指望20倍估值买到50%增长的公司,如果有,也是短暂的黄金机会。印象中,2014年四季度金龙机电单季度1亿利润了,公司市值在70亿。当时风格切换提供了长达三周的买点,此后公司股价上涨超过300%。

  重要的是成长性和成长趋势。特别对成长股,而言,岁末年初估值切换是确定性机会,每年都会发生。

  关于未来

  答案基本都在前面,未来最好的机会:视频技术和光学革命、汽车供应链和采购体系的革命、后模组时代材料、设备和芯片的长足发展。无论是视频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它们都将是工具性产品,真正的机会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传统各个行业谁能重新利用好这两个工具,重新定义行业。会有更多的硬件企业,通过联盟、整合的方式,与软结合,向品牌和互联网战略延伸。未来,随着中国企业的红利从工程师红利进入创业者红利时代,在创业市场,会出现一批优秀的企业成长壮大。而平台型上市公司,也将成为创业企业的孵化地。未来,各种角度反馈,电子行业全球并购会加速,而优质企业的资本运作质量会显著更高,谁能利用好资本市场,通过海外整合,掌握汽车客户的渠道或者芯片、材料、传感器的技术,谁将是下一代的赢家。

  一些思考

  思考1 企业发展五要素和成功三要素

  产业分析,所有的铺垫,最终回归到供需分析;企业分析,所有的测算,最终回到对企业发展五个要素企业家、技术、渠道、管理、资本的分析。必须考虑明白这五个因素,才能明白企业靠什么赚钱,以及赚钱的可持续性。而对企业的跟踪,也是这五个要素的动态跟踪。

  技术:过去一直是容易被列为首要因素。但仔细分析很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发现大多不是技术问题。我们错过的企业,很多时候是因为它的产品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

  人:先有人的变化,才有企业的变化。这么多年,无论调研什么企业,第一个问题:过去一年哪些人才离开了,哪些人才加盟,哪些人有股权有参与感。

  资本能否利用好资本市场,是企业能否拓展渠道、技术和人才的关键。不少企业的发展,如果深入下去,都是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

  渠道渠道是企业成功很重要的要素,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消费品。特别在企业成长的早期,第一个大客户的开拓,是其形成规模拐点,提升良率的重要条件。

  企业家:企业家有不同的气质,但所有目前成功的企业,理想情怀、激情不服输,是两个共同素质。除此之外,企业家特性有所不同,有些企业家擅长思考战略、有些企业家擅长执行、有些企业家擅长构建生态、有些企业家擅长资本运作、有些企业家擅长团队建设。

  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无论是渠道,资本运作,还是扩产,都有野蛮生长的过程,三安光电、欧菲光都是典型案例。而在过了第一阶段后,会进入有序成长阶段。

  企业发展过程和股票走势一样,有些天生高贵,高开高走,有些山寨出身,低开高走。要以动态的眼光看企业。企业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过1个亿;第二个阶段,收入过10个亿;第三个阶段,收入过50亿。三个极端下,企业家的状态和企业的质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综合来说,看一个企业是否成功行业趋势对不对、企业做法对不对、竞争对手强不强。

  过去失败的企业和失败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在三个环节的某一个错判。

  第一重要的是产业趋势,少数伟大企业可以改变产业趋势,大多数情况下,产业趋势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产业趋势的分析至关重要。

  第二是企业的模式是否正确,产业趋势看对了,但企业的五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是错的。

  商业竞争有四个层次,在ToB领域,性价比、服务、客情和生态,在ToC领域,性价比、体验、情感和社交。优秀的企业竞争模式,都是打破性价比竞争的代表。

  第三个因素最容易被忽视。科技竞争,多数情况下是赢家通吃的,少数人的游戏。产业趋势再对、企业再努力,却有一个无法撼动的对手,是最大的悲哀。

  所幸,我们看到的是,如果把中国电子企业当作一个整体,他们的对手,都在老去,或早或晚。

  思考2 分析TMT的三个视角:数据流时间和需求倒推

  分析TMT三个方法

  其一,以数据流的观点,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输出和转换为用户需求。无论是宏观的行业趋势分析,还是微观的企业价值分析,都要弄明白,价值创造是在三个环节的哪个,是如何产生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数据变现的。

  其二,时间的视角。用户一天24小时,互联网的创新就是围绕时间的争夺。比如智能家居,在echo之前,都难谈成功。Echo是通过占据用户每天2个小时听音乐的时间,从而培养用户习惯和依赖,从而实现家庭战略的。我们目前面临的另外一个痛点是,在海量信息上,如果更高效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更好的节约时间,是另外一个机会,这大概率是人工智能的机会。

  其三,需求倒推。这么多年,一直缺少一本关于用户需求行为的经典书籍。只有用户,才是决定产品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但用户需求分析有三个难点:1、大众需求好分析,小众需求难分析,而多数企业的产品是为5-10%占比的用户存在的;2、用户行为是动态发生变化的;3、用户购买产品的三个动机:虚荣心、新鲜感和从众心理,都是测不准的。

  思考3 正反馈和可复制性:关于垂直一体化战略和平台型企业

  研究企业,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企业规模增长十倍后,它是否更有竞争优势?比如采购成本下降?研发费用、管理费用摊薄?渠道能力更强?如果满足越大越强、越强越大的逻辑,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可以预期的。否则,龙头企业不会因为规模变大后成本下降,行业竞争必然杂乱无章,最后演变为价格竞争。

  如果说是否正反馈,是检验护城河是否足够强的话,可复制性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很少有企业通过一个产品可以成长5-10年,优秀的企业一定要具备可复制产品的能力。什么是可复制产品能力最重要的呢?

  垂直一体化战略

  垂直一体化战略,来源于1960年代,松下幸之助的书里反复阐述,要做消费电子的创新,必须把核心的要素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好的创新、更快的创新、更低成本的创新以及创新不被模仿。索尼和松下的模式影响了一代人,三星和苹果受此启发很大。三星完全通过复制模式和复制人才,实现了赶超;苹果的垂直一体化,虽然不自己做核心零部件,但通过高单价和培育供应商,隐形掌握了全球最优供应链。

  至今,日本最强的材料行业,也是标准的垂直一体化模式。

  掌握核心的设备、材料,为产品复制形成可能。迄今最优秀的电子企业,都是具备上游设备自制能力的企业,未来也是。安防行业的海康大华,本质也是垂直一体化战略。

  平台型企业

  平台企业的定义,就是可以复制产品的能力。企业家精神、规模效应和渠道的控制,是构成平台型企业的三要素。迄今为止,各个行业绝大多数牛股,当年的云南白药、上海家化、蓝色光标等等,都是平台企业的典范。

  思考4:标准品和非标准品

  制造业分为两类:标准品和按照客户需求定制的非标准品。看企业,首先要看其所生产产品是标准品还是非标准品。两者各有其优势,一般而言,标准品集中度更高、一旦突破容易做大,但更容易低利润率;非标准品集中度低,但与行业应用结合、利润率水平偏高。也有情形,是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的服务,利润率水平会更高。

  是否是标准品,有些情形是产品资深特质决定的,有些情形是产业链决定的,比如PC行业,如果CPU是非标准品,电脑厂商就没法研发。

  连接器行业是非标准品,但由于一方面,连接器至关重要,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系统崩溃,另一方面在每个细分领域,集中度很高。因此,总体而言,连接器行业前十名占60%份额,集中度高。

  如果回到一个产品如何制造出来的过程,企业在制造产品中,会先后遇到五个问题,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得好(良率控制)?如何做的更便宜?有没有钱做?企业会分为五类:创新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工艺驱动型、成本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前两类是优秀的企业代表,但可遇不可求。中国,大多数优秀企业是工艺驱动型。而投资驱动往往会赢家通吃,如台积电。

  思考5关于思辨

  证券研究要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未来必然性的结果,且在不断被验证中,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工作。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要有“结果只有一个、真相只有一个,世界是可知的”信念。

  2、所有结果,都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数据也是结果,要把人的研究,特别顺着产业从下游向上游逻辑顺序

  3、对“线性类推思维”保持警惕

  4、比较研究方法。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有人的行为产生,没有普适的法则套用,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发现差别、解释差别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现象合理的解释。同时研究影响结果的因素和作用机制,探寻哪些因素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5、倒推法和穷举法结合。首先假设有N种可能的结果,假设A结果发生,倒退A结果发生会有哪些具备条件,如果目前条件不具备,即可排除A结果。通过不断筛选,得出最大可能性的判断。同时,正推穷尽法和二叉树三叉树结合,与倒推法配合。

  思考6: 业绩与股价的关系

  证券研究,最根本目的是研究股价受什么因素引起,而最根本是研究股价和业绩的关系。

  很多人说,毋庸置疑,股价肯定和业绩正相关的。然而,实证研究表明,2014年股价和业绩无相关性,2015年股价和业绩负相关。

  所以,未来不需要研究业绩了?我们不仅要研究股价和业绩是否相关,更要研究什么时候正相关,什么时候负相关?

  我们发现,估值是核心要素。当年初,估值比较低的时候,代表一方面市场预期比较低,有超预期可能性大,另一方面较低估值,估值提升空间就大。比如当年50%增长,20倍PE,代表市场预期是20-30%增长,20倍PE切换到当年30倍可能性就较大,甚至在估值切换时,会进一步扩产到40倍以上。反之,当年初估值较高时,一方面预期太高,另一方面估值提升空间不大,因此业绩增速和股价相关性就较弱。

  然而,研究任何一个国家证券历史表明,长期看,股价必定和业绩正相关。

  因此,2016年初,在连续两年股价和业绩没关系后,出现了均值回归。在年初普遍20-25倍PE背景下,出现基于业绩驱动的成长,无论是信维通信、欣旺达、长盈精密、大华股份、歌尔股份、欧菲光、利雅得、杨杰科技,都是代表案例。

  思考7:互联网资本主义

  一个我们看到的现实是,那些互联网巨头们,左手天量的现金,右手海量的流量,新的企业,要么被灭掉,要么被收购,就如同当年微软的PC战役中消灭一个又一个挑战者。我们看到的云计算、人工智能、AR,他们也都领先布局。

  同时采取生态平台策略,四面出击,与各个领域的赢家互相入股和战略合作,形成更强的护城河。

  未来还会不会有新的巨头出现?我们是不是真的进入互联网帝国主义时代?

  而无论是美国的五大巨头,还是中国的三大巨头,未来谁将成为赢家?

  个人判断美国顺序: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都会在各自领域闪亮。

  中国顺序:腾讯、阿里、百度。

  思考8: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相信不少朋友一样的困扰,国内不少互联网知名企业,没看到他们有什么创新啊,为什么叫科技企业?

  创新分两个层面,生产关系创新和生产力创新。

  中国过去的科技企业,不管是BAT还是乐视小米,不管是硬件层面还是软的层面,其本质实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创新:即以互联网的合伙人精神和参与感,实现组织的最大效率的推动,来挑战传统的企业股权模式和管理模式。两个体系的对决,高下立现。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创始人股份大多10%的原因。

  当然,也不必对中国创新过于悲观。一方面,未来在很多领域,仍有大量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的空间,汽车产业就是生产关系要存在重大变革的领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必须先有企业生产关系的创新,才有生产力的革命。

  生产力方面,未来硬的层面:智能硬件;软的层面:人工智能。可悲的是,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分析师可能会面临看对了方向,选不出标的的尴尬。

  我一直有一种预感,低调的华为未来在人工智能会有重大的进步。届时,能否软硬双出击,一统江湖?

  思考9 分析师的痛苦来源

  超涨与超跌

  上涨焦虑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可能性的上涨,短期的、长期的;半年的逻辑和三年的逻辑;基本面的、炒作的;有业绩的、没业绩的;高估值的、低估值的;领头羊、跟随者。特别投资主体和博弈主体多元化后,与谁共舞成为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3月份最早挖掘苹果采用OLED后,很认真的把国内OLED供应链公司研究一遍,但发现乏善可陈,未经过产业认可和逻辑的验证,但不妨碍其股价翻倍的表现。其实没有对错,只是以3个月的时间还是一年的时间考量的标准而已。

  不符合正反馈 以是否符合正反馈研究企业的方法,同样适合研究我们的职业本身,我们需要每天清零,不断发现新的机会。今天的成功推荐,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拖累。

  研究价值的瓶颈 犹记得2014年,苦口婆心劝说不少董事长,不要配合三星扩产的情形。如果对产业趋势的研究,能够为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是研究的真正价值。

  思考10: 为何电子出身基金经理牛人辈出

  过去5-10年,电子出身的优秀基金经理辈出,我们作为卖方,也是服务并见证了三代分析师的成长。为什么研究过电子的基金经理业绩会不错

  1、过去几年,恰逢TMT的浪潮;

  2、电子研究,对学习能力、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客观面对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

  3、电子研究的难度,导致电子分析师养成互相交流和讨论的习惯,而投资,交流也是重要的要素。

  4、随着各个行业智能化展开,芯片切入到医疗设备、电力设备、家电、机器人各领域,也是新材料、新设备的下游,处于产业中间位置,具备更强的敏感性。

  思考11: 四象限和三阶段、以及临界点

  四象限和三阶段分析法,是分析问题的两个重要方法。

  从空间角度选择四象限方法,是从0到1的作者最喜欢使用的方法,当我们把一个研究对象提取两个属性,即可化为四个象限,一目了然。四象限方法,对我们投资决策也是有效地。

  从时间角度,选择三阶段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不管是产业、公司还是股价,整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曲线,我们的研究就是对三个阶段的定性判断。

  在三阶段分析中,对临界点的判断至关重要,在临界点之前,投入的边际产出是微弱的,甚至造成负反馈后是负的;在临界点之后,进入正反馈状态,二阶导数为正,会加速成长。

  因此,没有绝对的好企业和坏企业,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过临界点。

  思考12:以知行合一面对产业和投资

  证券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折磨着我们本应欢快的内心。以至于前期帮业内朋友们安排中医大师调养,大师说:你们行业的人,普遍左心室有问题,都是压力所致。

  如何让研究和投资更快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正是让我们回归事情的本质、忘记压力、忘记名利、忘记诽谤、忘记不确定性的最好的方法。

  谨以两首诗,与君共勉。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