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报 首页 用车 查看内容

滴滴一下,无法出发,这锅谁背好?

2017-6-16 22:22| 发布者: robot| 查看: 942| 评论: 0

摘要: 滴滴又被骂了,这次是因为用户打不到车问题。近期,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各大平台如微博、知乎的用户也都随之不停诉苦,基本都 ...

滴滴又被骂了,这次是因为用户打不到车问题。

近期,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各大平台如微博、知乎的用户也都随之不停诉苦,基本都指向了一个环境:滴滴,让打车越来越难。

大家都在诉苦什么?

爱范儿梳理了一下用户的诉苦内容,主要涉及到这些问题:

  • 不用滴滴,很难通过扬招叫到车;

  • 等候接单的时间越来越长;

  • 不加价很难叫到车,但动态调价后,快车、专车的代价比以前高出不少。

人们把“打车难”问题归咎于网约车平台,有的人认为是滴滴的产物逻辑导致司机挑单加价;有的人则表现,没有了对手 Uber 的制约,网约车市场被滴滴垄断;也有的人说,每个人都在为网约车新政买单。

资料显示,滴滴拥有 87% 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 99% 以上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

一家独大的滴滴,人们对它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骂声与不满也不停增加。

打车难,打车贵,到底是谁的锅?

打车难、打车贵,和不少经济征象相同,这是供需不平衡所致。不止是滴滴,临近春节,外卖平台也出现了配送人员不敷的征象。

回乡潮让滴滴平台的外地司机数目降落,供应不敷。知乎上,滴滴高级产物总监罗文回应了这个问题,他从运营数据分析称,因为运力降落同时用车需求高,导致了“打车难”。

春运开始后,北京在线的司机数目,或者说运力不停在往下走,与 1 月 10 日之前相比降落了近 25%。而订单需求却不停在往上走,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有 30%。

春运返乡的外来人口增多,滴滴平台司机淘汰而用车需求高,供需不敷导致打车难,这看上去“没毛病”。但仅从春运角度来看,问题就被简单化了。

20160202025543249

图自:大公网

各地网约车新政司机的要求明显变高。此前,爱范儿(微信号:ifanr)在《2016 年度公司:滴滴出行》一文里分析了网约车新政对滴滴的影响。

以上海“沪人沪籍”的新规为例,现在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车辆,不敷 1/5。已注册的滴滴 41 万余司机中,却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有上海本地户籍。

车辆和身份不符合要求,意味着这些司机不能合法地从事网约车事情。春运是外来人口返乡的高潮,回去后,他们还回来吗?假如司机流失量不停增大,意味着春运打车难也只是开始。

而针对等候接单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加价很难叫到车的用车问题,Uber 中国前员工谈婧给出的答案是产物逻辑问题。

在打车的时候,滴滴界面会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代价,假如一次加价没被接单,还可以调整加价。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司机会倾向于不接不加价的订单,而搭客需要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由此,两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而规则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间。

一旦供给两边出现矛盾,平台的调控就显得十分紧张。包管用户用到车、和用车代价有崎岖的环境同时出现,要先满足哪一条件?滴滴的做法是,在包管用车调理同时也通过代价崎岖给了司机筛选用户的条件。

而打车贵的问题不是近期才出现。自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早有不少用户都反应了这一征象,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打车的优惠力度低落。用户对滴滴打车不停以来的印象是“便宜”,一旦补贴淘汰,用户自然会觉得“贵了”。

面临春运用车需求,滴滴其实也做了一些事情,例如把滴滴顺风车从去年的“拼车”升级成“拼座”。滴滴表现该模式的拼车成功率可以提升至 40%,车主和搭客的推荐匹配率也借助算法优化提高了 30%。

盈利很紧张,用户体验也紧张

新政颁布后,滴滴必须面临一个问题:一旦司机数目锐减、车辆锐减,滴滴快专车办事很可能演变成一个小众的高价出租车办事。

1485055843121

图自:财经网

16 年 12 月末,滴滴开始做小巴业务;17 年 1 月初时,滴滴境外租车业务正式上线;滴滴 17 年年会上,CEO 程维表现,盼望能在未来 5 到 10 年能通过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低落用车本钱。

滴滴在通过拓展市场和其他业务线,一方面完成作为一家“出行平台”的愿景,一方面也是在不停分散快车、专车线生长受限的风险。

但不得不说的是,国际化可以让滴滴的业务进入更多新的市场,但是这些市场的环境并不会比中国更利于滴滴的生长;而岂论是新能源照旧无人驾驶,从现在技术生长环境来看,短期内滴滴照旧无法从中获益的。但要撑得起估值,滴滴不得不面临盈利的问题。

岂论是淘汰司机与搭客的补贴,照旧通过用车调理低落运营本钱,用户最直接感受到的,不是打车变贵,就是打车变难。已经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霸主”的滴滴,或许也需要在扩张路上认真考虑下用户体验的问题了。

根据深圳创投云办事提供商 VC SaaS 发布的《滴滴出行 & Uber 中国合并后数据分析报告》,在 2016 年 8 月 1 日到 11 月 17 日期间,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 4.5% 下跌至 3.4%,下跌幅度达到了 27%,而 Uber 中国的数字,则从原来的 0.5% 下跌至 0.1%。

dau

五年前,冬天大雪里,人们用手机打到车,“美好出行”的概念火了起来;两年前,春节打车时,不少人讨论的依然是,哪个平台的优惠力度更大,用 Uber、易到、神州照旧滴滴;而今年,打车却成了春节回家的第一个阻力,难与贵让出行变得不那么美好。

《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 一文虽然片面和缺乏逻辑,但确实让人重新开始思考:打车难真的都是滴滴的错吗?但滴滴真的没错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