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主任 李斌(微博) 1月24日,第二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围绕“构建竞争·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近百位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学者以及科技、互联网、汽车、交通等范畴的嘉宾参会。 以下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主任李斌发言: 各人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百人会今天这样一个论坛。我是来自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院李斌。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介绍很受启发,我想从交通基础办法的角度去探究一下智能汽车、电动汽车的关系。 这个我想各人都了解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肯定是不可逆转的,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固然现在我们存眷到,在这个范畴两条路线,一个是我们传统汽车主机厂,别的一个是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固然各有千秋,但是我想这两个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两支力量。 我想谈的是智能汽车和基础办法的相互影响。由于我们知道,刚才我们的陈院士曾提过,智能汽车发展方向一个是在特殊范畴、一个是在开放门路。开放门路离不开我们基础办法包括标志、标线、办法条件、管理措施,这个方面国际上都非常存眷,由于我们知道,假如在基础办法方面有一点点改动,会大大降低我们车载的成本,这个各人都可以相互理解,车辆和办法协同的进步和创新。 实际上假如完全自主式的智能汽车,不一定能够改善宏观交通状态的服从,以是现在各人都在提网联,把车和车、车和路联起来,这是可以肯定,对付服从、对付宏观的交通状态。以是现在很多也在研究,智能车辆对付交通流的影响,会改变我们交通流的行为,这都是和办法有关系的。包括对信息化基础办法、路侧的地图、路侧的电子显示器,好比大雾条件下,我们现在的智能汽车能不能适应,未必比人开车更好。 别的一个趋势我跟各人分享一下,合作式,Cooperative,由于各人感觉到,不光是车,另有路,要协同,现在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提出了Cooperative ITS,现在又提出了Cooperative System,各人认为是智能交通体系的别的一个更高的阶段。 第三,想跟各人分享电动汽车。我今天主要不是从车的角度,我是从路的角度。由于作为交通运输体系,我个人认为,影响它的发展的外部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地皮,一个是能源,一个是排放。地皮,我们搞智能交通就是要解决地皮受限情况下怎样提高服从,能源恰恰是一种约束的力量,能源革命对付交通运输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点对交通运输这侧或供给方这侧,怎样应对能源的变革,准备好了没有。以是我们现在提出新型的基础办法的理念,包括门路沿线信息化的基础办法,包括通讯网络,不只是通用网络,另有专用网络。我们北斗的地面增强,定位是否适应于将来智能驾驶的需要。我们的高精地图,网络的安全性认证健全,是不是在可信的情况下运行,包括后台监控体系的计算。另有新能源供给网络,对付将来新能源的出现,在路侧怎样为他们提供能源的存储和补给,不只是电另有氢,我们怎样去做。我们现在已经提出,门路基础办法全新的设计,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 运行模式的改变。交通基础办法具有天然的把持或者不可复制,以是造成把持,现在不管是路,还是枢纽,一般都是谁建设、谁来运营、谁来办事,一般我们路是一段一段的,办事是不一样的,以是后来我们搞联网,就是要把不同的办事连起来,由于老百姓认为是一个整体,我要办事的一致性。 对付将来,信息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像互联网企业的引入,狡赖未来可能会为我们跨越这种边界或者这种把持提供工具,以是现在我们交通运输部也在考虑,将来包括高速公路,我们能不能鼓励第三方提供一体化办事跨地域办事的第三方运营商,有了他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好的办事。 新的交通构造,我们知道交通运输体系里边海、陆、空、铁,门路交通的构造化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比起铁路、航空,固然这也是它的灵活性的损害。怎样去包管安全、提高服从,我们怎样去在包管我们驾驶乐趣的情况下提高构造化水平,这是我们要做的。智能驾驶,包括车联网、网联车,就为这种构造化水平,包括车队驾驶,提供了这种可能。 新的运输办事方法。正是由于有了移动互联网、网联车、智能驾驶、电动等等一系列技能,为我们未来的运输构造方法提供了机会。我们现在比较热的定制化公交,出租车不管是拼车、还是打车软件,都是在这种基础上去探究新的模式。我的观点是,未来的公共交通会越来越个性化,满足个性的需求,而我们的个体交通会越来越共享化,两种方法有一种趋同的感觉,这种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基于无人驾驶的新公交的模式,现在西方已经在小规范的示范,好比在园区、购物中心、公园里完全无人的接驳,包括机场的摆渡,我们现在的智能驾驶,一是技能、别的是法律,假如在可控的环境下可以规避我们技能的一些难度和我们法律的风险,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先去使用。 有了这些,我们已经到了什么阶段呢?整个交通运输体系到了整体性创新的阶段。各人应该有体会,我们这么多技能准备好,现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趋势,好比欧洲提出第五代门路体系,提出自动化、自适应、自恢复,什么概念?未来的门路应该是全天候开放的,永远不会关闭的门路。好比现在的门路,经常会遇到刮风下雨、大雾、大雪关闭了,将来的门路应该是全天候的,需要自动化、智能化的解决。包括美国提出Beyond Traffic 2045,包括亚洲体系也是一样。 我来自交通运输部相干单位,我们现在也在探究将来10年、20年、30年交通体系的战略,好比我们现在正在发改委探究2050年我们的低碳智能体系是怎么样的,别的交通部也启动了车路协同技能重大方向的探究,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同时,一些相干新的体系把智能车、电动车等等技能的更新作为控制网,也在跟发改委探究。我们现在也启动了智能驾驶、智能车辆对付基础办法相应的评估,我们现在的标准规范、相干的管理规定是不是适合对付将来智能驾驶的安全环境,假如去提供办事。 也是一家之言,点到为止,请各人批评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