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互联网时代,各人成天都泡在微信和微博里,我们很欣慰你没有忘记老朋友:《汽车之友》杂志。如果你在汽车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你与杂志编辑们取得联系。我们的宗旨是:来信不拒,有问必答。 在互联网时代,各人成天都泡在微信和微博里,我们很欣慰你没有忘记老朋友:《汽车之友》杂志。 如果你在汽车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你与杂志编辑们取得联系。我们的宗旨是:来信不拒,有问必答。 你可以在新浪微博@任何一位编辑,也可以在《汽车之友》微信公众号留言,还可以发邮件给我们:iask@autofan.com.cn,乃至手写书信至: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诺德中心2号楼17层 编辑部收 不知名的福特老车 Q:这是以前外公的车,如今已经报废,我想了解一些关于这款车的参数,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谢谢。 ——马天罡 A:这个题目是读者马天罡在新浪微博上向我提出的,之前受微博字数限制,回复得比力简短,如今杂志上我们可以就这个题目略微把回答展开一些,力求全面了解这款车。先把我在微博上的回答贴出来,如下: “这么老的福特的确少见,样子不好看,并且就算能留下来也不好维护。这是福特Del Rey,不清楚当年中文名叫啥,是福特用第二代Corcel基础为南美市场造的,主卖巴西,也有小批量到了巴拉圭、智利和委内瑞拉等。在当时配1.6和1.8机头,五速手挡,前置前驱。好玩的是91年换代变为了和大众携手,贴牌桑塔纳。” 福特Del Rey两门Coupe Del Rey全系车型 这款车的大致信息如上述,诞生年份是1981年,是福特为争夺南美的廉价车市场开辟的产物,实际上和上面提到的Corcel为一个平台开辟的。Del Rey一直在巴西市场卖到1991年,然后就被和大众合作开辟的Versailles(凡尔赛)代替了,由于没有销量表,以是对付市场表现我们无从而知。这款车当时在巴西重要卖双门Coupe、四门Sedan另有三门Wagon版,据说在1982年还开辟了一款敞篷车,但后来并没有进入生产。 1970款雷诺12 Gordini 1991款福特Versailles 实在这款车本身很平淡,造型明显属于第三世界的审美,技术也比力陈旧,不外值得一提的显然是它背后的故事。Del Rey在福特南美产物谱系里,更像是第二代Corcel(1977-1986年)的晚期版本,那个时候消费者对付四门Sedan的兴趣在下降,于是两门Coupe和三门Wagon这种奇怪的大溜背反而另有市场。而在1986年,第二代Corcel的Wagon版Belina停产,Del Rey的三门Wagon也索性叫Del Rey Belina,这是两车的血缘关系。 别的另有两件事也比力有意思。第一,不论Corcel照旧Del Rey都是基于雷诺12底盘做出来的,尤其是第一代Corcel彻底继承了雷诺12的衣钵,堪称翻版。在1959年,Willys-Overland(威利斯-奥弗兰,就是造威利斯吉普那家公司)汽车公司在巴西通过技术授权引入了雷诺Dauphine,并改名叫Willys Dauphine,原本这款车在1968年会被引入的“Project M”计划代替,也就是雷诺12,但谁知道福特在1967年收购了威利斯巴西工厂,于是雷诺12被顺利引进,但改贴福特Logo。 第二,在1987年福特巴西公司和大众巴西公司组建了一家叫Autolatina的合资公司,双方股比为福特占49%,大众占51%,双方在1991年推出了一款四门Sedan叫Versailles(凡尔赛),用来代替福特Del Rey,而三门旅行版则叫Royale,代替福特Del Rey Belina。Versailles在巴西大众则用来代替Santana(Passat B2),而Santana旅行版则叫Quantum(宽腾)。看图片,各人应该知道Autolatina生产的Versailles在中国是哪款车了吧? 外国的汽车网站 Q:编辑好,我如今还在读高中,平时除了买《汽车之友》来看以外,还会上汽车之家、新车评、太平洋汽车这类网站,但是照旧觉得知识面不够,请问编辑们一般都上什么样的外洋汽车网站呢?有没有什么好的保举? ——Aaron-eeking A:优秀的外洋汽车网站保举List我手里肯定有,毕竟做这行嘛,并且高中时期我也喜欢看各类汽车资讯网站(包罗搜罗到外洋的),对付打开知识面的确是非常有帮助的。本着分享原则,我也乐于和各人交流。 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外的汽车资讯网站也多以垂直类站点为主,重要关注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消息,不外信息量不会像国内的“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网”那么大,国内站点除了消息乃至另有导购、二手车、电商等等,外洋站点乃至连广告都很少。谍照方面,我常去看的有http://worldscoop.forumpro.fr/,这是一家法语站点,公布世界各地汽车谍照的论坛,欧洲、亚洲、美国,一应俱全;别的另有一个谍照站点http://www.carscoops.com/,不外这家网站更像是一个资讯窗口,谍照更新并不算多。看完谍照,还可以看看假想图,这是很有意思的,当然非http://www.theophiluschin.com/莫属了。在我看来,theophiluschin就像神一样的存在,这个站点会根据热门的谍照或是车型,提前画出Facelift改款的样子或是换代车型的猜想图,速度之快、猜得又很接近,并且“嫁接工艺”之考究,就连有名的http://www.worldcarfans.com/都为“theophiluschin”开设了专门频道。 实在在外洋,一些知名的平面媒体(杂志)也会做一些信息量很丰富的资讯网站,比如英国的autoexpress、autocar,德国的automotorsport、autobild,法国的autoplus以及美国的motortrend,这类网站大多会以试车的内容为主(和杂志同步或独立于杂志),兼顾一些资讯。近两年,英国的carbuyer网站成长很快,他们家是以视频试车为主,在“汽车之家”的视频频道有carbuyer专区,带字幕。实在carbuyer在国内能火,大概和女主持人Rebecca Jackson有关吧,也就是车迷们所说的香蕉姐——她总是能从手套箱里拿出一只大香蕉,并且人家还跑场地比赛…… 除了上述以外,看图片和消息稿可以去http://www.netcarshow.com/,这个站点的信息量很大,每当国际车展开幕或是厂商公布新车,netcarshow就会推送官图和消息稿,会用图文形式内外解析新车特点(他们家另有直通手机的官方App)。看设计可以去http://www.carbodydesign.com,里面有新车设计解析故事。看够了常规的消费级汽车消息,http://www.zercustoms.com/这个站点的跑车信息也比力有意思。最后我再保举一些有明显国别(地区)的网站给你。看日本汽车资讯,可去http://response.jp/category/car/和http://carview.yahoo.co.jp;看意大利的,可去http://www.omniauto.it;看印度的,可去http://indianautosblog.com;看巴西的,可去http://www.blogauto.com.br。 以上站点差不多就是我和同事们会关注的日常,这些都是开放的资讯类汽车网站,当然也会有资料类的,涉及核心议题的以后有机会再议吧,嘻嘻~~ 空气悬挂VS液压悬挂 Q:据说雪铁龙已经在开辟新一代液压悬挂体系,这确实是好消息,经典的东西就应该流传下去,但是我也好奇,空气悬挂和液压悬挂到底谁更好?空气悬挂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米图 A:这的确是个好题目,若是凑成一次实车对比测试,当然更好咯,这样会更具备说服力。比如拿一台雪铁龙C6和捷豹XF Sportbrake比一比绕桩、紧急变线什么的,应该会蛮有意思。不外有些事嘛,你也知道,要找一台装备液压悬挂的车是件难事…… 从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乘用汽车产物来看,主流的行政级轿车都在用电磁减震器(主动改变阻尼,实现悬挂软硬),主流的豪华轿车和大型SUV都在使用主动式空气悬挂(可升降底盘,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通过性),各人都不用主动式液压悬挂,实在雪铁龙一家也没有必要坚持。从1955年公布第一代液压悬挂(DS车型)至今,已经有60年时间了,不外从现在的信息来看,第三代液压悬挂应该是到这代C5就终止了。 在2015年夏天,雪铁龙全球CEO Linda Jackson就说过:雪铁龙将停止销售搭载有液压悬挂体系的汽车,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新技术来确保车辆的安全和可靠性。 雪铁龙C5的第三代主动式液压悬挂 相对来说,液压悬挂比空气弹簧(用在前悬,就真的是空气悬挂了)要复杂很多,整套体系零部件多不说,包罗:一个电子液压集成模块(包罗ECU控制电脑、电磁液压分配阀、液压泵和一个电动机)、4个球状液压承重部件、前后减震器调压装置、储液缸等等,对整套闭环体系的油路密封性能要求也很高。因为液压悬挂没有传统的弹簧(弹簧分为四大类:螺旋弹簧、钢板弹簧、扭杆弹簧和空气弹簧),它是将液压油缸集成在减震器塔顶,以油压和减震器里的气压来实现弹性和阻尼(前后悬挂都如此)。各人都知道,一旦一个零部件的集成度高了之后,散热题目和耐久性就会降低。 梅赛德斯-奔驰R500后桥多连杆悬挂配空气弹簧 空气悬挂就不一样,通常所说的空气悬挂一般只是指悬挂上所配备的空气弹簧,以梅赛德斯-奔驰R系列(R500)的悬挂为例子,R500就配备了空气弹簧,除此之外它也有传统的液压减震器,弹性元件由气囊实现,阻尼元件是减震器,这样一来簧震分离,耐用性高了不少,并且结构强度也相应提高。从实际应用来说,液压悬挂和空气弹簧都能升降车身,但因为液压悬挂体系依赖滑油,以是从后期维护成本来看应该略高。性能上谁高谁低各有千秋,要知道不论是液压照旧空气,都是为了实现更平顺、舒适的行驶性能,但从实际装车应用来看,起码空气弹簧(悬挂)是时下的主流。以是从侧面也印证了两者性能接近,但空气弹簧可靠性更高。 最后说说空气弹簧的发展史吧,大概是这样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用在工程机械上,实现减震效果;后来在1934年,费尔斯通公司研制出膜片式空气弹簧,并首先在美国通用的一款客车上试验成功,到1953年空气弹簧实现量产,开始在商用车上装备,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厂商最先接受这种新鲜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