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报 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明朝一哥王阳明的朋友圈

2017-6-5 17:34| 发布者: robot| 查看: 1205| 评论: 0

摘要: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侪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汽车商业评论》评论员 钰坤原载于2015年10月15日出版《汽车商业评论》曾国藩也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 ...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侪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汽车商业评论》评论员 钰坤
原载于2015年10月15日出版《汽车商业评论》

曾国藩也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侪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与湛若水的友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阳明学体系的萌芽。

除了导师和伯乐之外,在王阳明的“朋侪圈”中另一拨重要的人物,是知己挚友、弟子门生。其中,和阳明一见定交的湛若水,更是难得。两人年轻时结为同道,厥后学术头脑渐有分歧,但友谊保持了终身。他们的门生对两人也是礼敬有加,晚年时,近九旬的湛若水还曾应阳明弟子邹守益之邀到江西讲过学。

湛若水是广东增城人,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增城是荔枝之乡,当地一种名为“尚书怀”的名贵品种,正是他从福建引入的。增城也是阳明的五世祖王纲为国殉难的地方。晚年安定两广之乱后,阳明曾经来到增城,专门造访湛若水的故居,留下了怀念挚友的感人诗句,如“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同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湛是明初大儒陈白沙的大弟子,比阳明年长几岁。明末启蒙头脑家黄宗羲曾说,“作圣之功,至老师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认为陈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拓者。陈白沙提倡静坐,曾提出心与理怎样统一的问题。他的头脑重要来自静坐之后的体悟,而静坐之法也是阳明在早期指点弟子的重要法门之一。

与湛若水的友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阳明体系的萌芽。“晚得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这是《年谱》中的记录,反映了阳明对湛的高度评价。

湛的出现,让阳明有“吾道不孤”之感。两人一见面就很投缘,配合立下倡导圣贤之学的人生志愿。有一段时间,阳明和湛若水、黄绾等几位挚友吃住在一起,日夜研讨学问。一次阳明将被派到外地为官,湛黄二人找到了时任吏部尚书的杨一清,给他改派了在北京的职位。湛奉命出使安南(今天的越南)时,阳明写下了好几首感情深挚的送别诗歌。

黄绾这个人,略微有点复杂。与湛若水一起,同为阳明初期的挚友,后尊阳明为老师,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阳明去世后,黄绾多次在朝堂上替阳明申冤、辩护,并把女儿嫁给阳明的独子。正是如许的姻亲,让阳明后裔得以延续至今。虽然晚年时,他对阳明之学有不少异见,不失为难得的朋侪。

“师友相规”,是昔人在问学求道时的重要心得。学问之路漫长而曲折,特别是时常面对许多的诱惑和困难,怎样才气矢志不渝,连续前行?这既需明师指路,也要善友相依。志同道合的朋侪,常常聚会交流,相互切磋督促,才气连续精进,不至松懈。阳明门下的弟子也常在各地构造同门聚会,并成立了固定的构造,如惜阴会、水西会等。

在西方社会中也有类似的典型。如美国建国元勋富兰克林,早年曾经在纽约构造了读书会,朋侪们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形成了很密切的社交圈子。

阳明只活了57岁,老师之学在明代中后期掀起一股巨潮,可以说完全得益于其门下弟子。根据区域特征,学术界一般把阳明心学的派别分为七类,其中以阳明家乡浙江、江苏泰州和江西一带等三地最为兴盛。这三地阳明学的繁荣,归功于三大弟子:王畿、王艮和邹守益。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如许评价这三人的历史影响,“阳明老师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於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
“泰州”指王艮,“龙溪”即王畿,“江右”则是以邹守益为核心的江西门人。

王畿、王艮对阳明心学的讲学和传播,极大地扩大了阳明学的影响,让心学一时间风行天下;但是由于个人的特质使然,他们的头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阳明重视知行合一的轨道。

阳明收伏王畿的过程颇为传奇。嘉靖初年,阳明在家乡绍兴讲学,有了不小的声势。王畿当时是个流连市井酒肆的纨绔子弟,阳明看中他的天赋异秉,很想收为弟子。老师安排一个门生,专门到王畿常去的酒楼,和他斗酒玩牌。王畿很吃惊,难道阳明如许的道学老师允许弟子如许干吗?门人回答说,老师每日都和弟子一起如此玩耍。王畿忍不住好奇心,就上门来造访。一见阳明,他中心佩服,马上就拜入门下。

阳明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天泉证道”和“王门四句教”,都是因为王畿和另一个弟子钱德洪两人论辩,阳明对此进行答疑的结果。王畿对心学的解读,终极有点流于禅学;强调知己不需要严格的修证,当下就可依知己而行,这种“任心而为”的思潮在明代后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头脑解放。日本的阳明学传统,有相当成分来自于王畿的头脑脉络,日本阳明学鼻祖中江藤树先读了王畿的著作,厥后才接触到《传习录》等阳明本人的著作。

王艮原名王银,江苏泰州人,世代为盐丁。明代实行食盐官营制度,在江淮一带的海边有许多晒盐工场。为了谋利,王艮家族常常贩卖私盐到外地,自此成为富户。19岁时随父经商至山东,拜谒孔庙时深受触动,立志要做圣贤,“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他每天诵读《孝经》、《论语》、《大学》等书,并逢人质难。经过十多年的自学,对典籍有了些心得。38岁时到江西听阳明讲学。初见阳明,他穿着昔人服装,和阳明进行了三次论辩,自视甚高的他终极折服。阳明觉得他生性高傲,把他的名字“银”改为“艮”字艮是《易经》中的八卦之一,表示静止、持重的意思。

王艮治学“不拘泥传注”,注重发挥自己的心得。阳明去世后,他回到老家泰州著书讲学,以对《大学》的独特理解创造了自己的头脑体系,王艮的门徒多出自平民百姓,把知己的天赋平等发挥到极致,出了不少“离经叛道”的弟子,比如李贽。所以,黄宗羲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泰州学派的头脑、言行,在当时对封建礼教和秩序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江西门人邹守益,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成为弟子,后在阳明军中任职参与安定宁王叛乱。嘉靖初年,邹守益赴任路过浙江,相互论学一个多月。邹离开后,老师依依不舍,感慨于他的务实谦下的精力,说道,“曾子有所谓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阳明身后,许多弟子陷入如许一种不好的状态,“精进者寡,因循者众,是忽实修而崇虚谈”。邹守益亲眼目睹过阳明在地方治理和军事活动中的运筹帷幄,他高度认同知行合一的实干精力和修身功夫,力主摒弃空谈。他的头脑以诚意和慎独功夫为主,对于阳明后学的流弊起到了很大的矫正作用。

曾国藩也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侪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领导干部要注意不要掉入利益交换的“小圈子”。

在王阳明光辉、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由导师、伯乐、益友和门徒这四类人所构成的“朋侪圈”,对阳明老师终极超凡入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观王阳明的朋侪圈,有一个显著特征,即这是基于配合价值观而形成的精力配合体,乃至命运配合体。用曾子的话来概括,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想要实现健康、丰盛的人生,你怎样升级自己的朋侪圈呢?阳明老师的人生案例,或许对您会有所启发。

对本文有任何看法,请向下滑动去“写评论”吧!

点击“阅读原文”申报2015闻轩奖评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