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报 首页 试驾 查看内容

机油多久换?汽车测评一般不说的秘密1

2017-6-4 12:32| 发布者: robot| 查看: 943| 评论: 0

摘要: 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车视频。各大媒体汽车测评的受众多为普通读者,因此大多接 ...

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车视频。各大媒体汽车测评的受众多为普通读者,因此大多接纳比力简化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但是简化过程中不免也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在此和各人分享一下汽车媒体测评中忽略的知识点。

一、机油到底多久调换一次比力合适

这估计是让广大车主纠结最多的一个题目,关于这个题目众说纷纭。关于机油的调换里程,主要纠结的是全合成机油的调换里程。由于矿物油价格低廉,半年或5000km调换并不需要纠结。半合成机油价格比力接近全合成,车主往往对自己的爱车比力疼爱,以是最终会购置全合成机油。

那么题目来了,全合成机油到底多少公里/时间调换一次才能把机油性能用尽呢?事实上,没人知道什么时间机油性能是“用尽”的,由于没法定义什么是“用尽”。机油性能是缓慢衰退的,对发动机而言,机油最重要的高温剪切粘度也是随温度、时间、机油身分变化的,并且没有试验表明粘度退化到什么数值发动机轴瓦寿命会有影响(不同轴瓦能力也不同)。要知道做一次发动机台架可靠性试验需要几千个小时,厂商需要包管在几千小时内不出题目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经费去慢慢研究机油衰退到什么程度发动机会拉瓦。几千小时的试验费用大约几百万,并且由于不用户利用工况和台架可靠性试验工况不同,研究出来参考意义不大。以是对发动机厂商而言,最好的办法是和机油厂商一起定一个“合理”换油里程,包管任何工况在这个里程内机油都不会有题目,同时又能包管售后市场的利润。这就是5000km/10000km换油里程的来源。以是一样平常厂商即便是全合成也要求5000km/半年换油,有良心的厂商要求10000km/1年换油。

事实上机油厂商自己会做一些试验,来了解所谓的恶劣中国路况会对机油产生什么影响。一样平常他们会选择各个级别各个车型(SUV、轿车、跑车等)在种种路况(城市、高速、山路、沙漠、高原等)找种种类型的驾驶员(温柔型的、暴力驾驶的、不按规矩换挡的等等)来试验。每隔一定公里数/时间抽出机油化验,严格检测机油里面的各项身分,包括PH值、含铜量、含铝量、粘度、密度、含水量等等。这个身分表很长,一样平常只有研究机油的专业工程师才能看懂。发动机工程师只需要看结论,结论会说明该机油性能合格或不合格。另外,从含铜量、含铝量等金属含量还能看出发动机是否存在异常磨损的情况,由于轴瓦表面一样平常是镀了铜锌合金的,发动机其他部件一样平常是铝的。一次和某著名机油品牌中国区总经理交谈中得知,其实目前的10000km换油周期远没有到机油寿命。他们的试验结论是,在中国,种种车辆、路况、不同驾驶员情况下,17500-20000km换油(全合成机油),机油身分还在合格范围之内。以是对于10000km换油里程,厂商照旧有所保留的,究竟4S店还得赚钱。中级车在欧洲,基本上20000km/1年调换一次全合成机油。美国是15000mile(对应24000km)/1年调换一次。考虑到中国路况,我认为15000km/1年调换一次全合成机油照旧合理的。固然,下赛道的同学们就别按里程来换了,超油温的时间机油很快烧结碳化,并且高温剪切性能会下降1个到2个数量级(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无法很好保护发动机。由于赛道里每个车油温控制能力不同,每条赛道跑的时间也不同,发起经常下赛道的同学按照下赛道的次数和跑的强度来换机油。跑两三次赛道就换了吧,反正也不差这点钱。发动机要是强化过,机油温度偏高,那跑两次就换了吧,要不然拉缸了那大几万块就没了。

写完这个让各人纠结那么久的题目,接下来和各人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到底哪种前挡风玻璃喷水形状比力好

不知道各人有没有注意到,不同品牌车辆的清洗前挡喷出的水花形状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几枝水柱直接射到前挡,再靠雨刮来打散把水刮掉(参照奥迪系列)。第二种是喷出比力大的水滴颗粒,散布在大约中间一半面积的前挡玻璃,再靠雨刮把水滴挂掉(某些中国品牌接纳该形式)。第三种喷出的是水滴很细的水雾散在几乎全部的前挡面积上(这种形式较多,日韩系、美系、宝马等德系许多车型都接纳)。固然最昂贵的就是奔驰S级上的方法的,雨刮里面直接喷出水,边刮边喷水,对视野影响最小。

奥迪A4L的前挡喷水

水雾式的前挡喷水

奔驰S级的喷水方法

不同喷水方法和各个厂商一直以来的习惯以及供应商的成本有关,效果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就我个人的利用经验而言,奥迪的这种水柱式喷射对视野影响较小,但刮的时间容易不均匀,导致前半段过干,长久利用雨刮容易出现噪音。后面两种好处是刮起来比力均匀,刮的时间很舒服,但喷射一瞬间会导致视野模糊,适合于前方空旷无车的时间或者静止的时间利用。我个人也更喜欢后者,由于从模糊到清爽有个很明显的对比,就像擦玻璃擦完的感觉。不过无论哪种方法,雨刮出现题目及时调换就好。

说完了前挡喷水,再来说说舒适性的题目:车内噪声。

三、汽车媒体测评中的分贝值到底可信吗?

各人在阅读测评文章的时间总是能在性能这项中读到噪声值,大多包含怠速噪声、60km/h、80km/h、100km/h、120km/h等行驶噪声。同一个车不同媒体测量值不同,原因有哪些呢?

先说说测试仪器的题目。由于噪声测试只是种种性能测试中的一项,绝大多数媒体都接纳手持式声级计来测试。事实上这个仪器测试的是麦克风所处位置的声压级,即该点的空气压力颠簸情况,只能代表这个点,并且测试结果是会颠簸的,由于手抖车也会抖。以是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从来不用手持式声级计结果写入报告。严格的研发流程是在半消声室或全消声室(背景噪声在20dB(A)以下,人在里面耳朵会有压迫感,说话声音只往外传没有反射,不会形成混响)接纳专业的麦克风固定在测试点上,通过电脑控制采集数据,以包管测试结果可信。一样平常按照国标测试,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还会增加一些点。而手持式麦克风测试的结果是一直颠簸的,并且大部分媒体都是把它对着中控台附近测试,每次测试位置固然也不同,以是数据颠簸很大,没有重复性,这种测试结果只作参考,不能用作横向对比。

手持式声级计

整车半消声室

再说测试点的选择。刚才说了,媒体老师都是对着中控台,原因是只有一个声级计嘛,对着中控台中间位置最方便了。前后距离什么的就控制不好了,究竟不是工程师,大概测试个结果就好了。事实上前后距离、左右距离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工程师的测试方法是用专业的麦克风(也叫传声器,非KTV麦克风,虽然都是microphone,但精度和价格不可相提并论,测试麦克风一样平常要两三万一个),甚至是集成麦克风的人工头固定在标准位置上,每次都在相同位置,在半消声室内测试。测试麦克风体积很小,大概小拇指般大,由于太大的体积会对该点的声场噪声影响,测试仪器要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测试麦克风(传声器)

人工头(也叫声音质量头与躯干模拟器)

如果用麦克风来测试的话,车内测试点位置一样平常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头枕两侧对应耳朵高度的位置,后排座椅靠窗户一侧的头枕。如果麦克风数量够的话也可以在头枕两侧测试。这样不但能阐发前排驾驶员、副驾驶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可以得到后排乘客的声音感受。阐发结果不单单是给个分贝值,还要从频率上阐发哪些峰值属于哪个噪声源,还要对结果进行语音清晰度、声品质的研究。总之一次测试结果数据量很大,测试完工作还远没有结束,阐发才是体现工程师水平的部分。发起用户在试驾车辆的时间,最好车辆的每个座位,至少前后排都得坐一坐,前排和后排听到的声音差别照旧挺大的。前排主要是发动机噪声和风噪,后排则是排气噪声和胎噪,还有车内的空腔共鸣噪声。曾经坐过一辆以舒适著称的中级车,前排觉得还不错。坐到后排在经过破损路面时,噪声很大,胎噪和空腔共鸣噪声让人觉得是不是车子哪里漏了,噪声被放大了很多。

这就说到了测试工况的选择。发起各人看测评的时间怠速噪声发起就不要看了。怠速噪声都要求在消声室做,由于怠速噪声太低了,一样平常40dB(A)不到,情况噪声基本上都达到这个值了,以是在外面测试的结果没有意义。一样平常测试结果和情况噪声至少要相差15 dB(A)以上,情况噪声造成的影响才能忽略,结果才可信。高速路况噪声测试除了刚才说的测试点位置选择不合理,其实对测试路面和周围情况也有要求。由于媒体老师一样平常在高速公路上测试,周围车辆有干扰,每次测试的风向和风速不同,测试的路面材料也不同。路面材料对胎噪影响很大,即便都是沥青也分很多种,有的噪音很低,颗粒大的噪声就高,固然水泥路面噪声最大。发起以后严谨的噪声测试应该每次都放在同一条封闭的道路,比如赛道,选择不同的路面多次测量。究竟用户利用车辆的路面不同,大城市以柏油路为主,乡村道路以水泥路为主,相同的车在不同路面表现差异很大,应该根据不同路面的结果供用户选择合适的车辆和轮胎。究竟在4S店试驾的路线是固定的,时间是有限的,用户很难在不同路面体会不同位置下车辆的NVH性能。

这次写得不少了,一次吃太多不容易消化。下次照旧继续这个话题,汽车测评中一样平常不说的秘密,关于后排空间、座椅舒适性的内容,咱们下次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返回顶部